433道士天生爱玩火(1 / 2)

欢乐道士 走板 1910 字 14天前

大齐科举考试采用糊名制。

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唐朝,但直到大齐才真正确立为必须的措施之一。

据说推行糊名制和太祖皇帝有关,当时他还说什么“考生籍贯名字必须写在分割线外”,因此朝廷特意印制了一批有分割线的稿纸。这种特殊稿纸,后来也就成了考试专用纸,不仅省试、殿试用,州试也用。

当时许多文官并不赞成糊名制。

道理很简单,朝廷取士,不仅要看才学,品行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。固然只要有条件,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力,可学问好不代表就一定可以做官。如果一个人风评不好,才华越高,对百姓伤害也越大。

因此,大齐之前,朝廷科举,也要考察举子的品德。凡品行不好的,不阻止他参加科举,但也有权不取他。

结果糊名制一出,阅卷考官只能靠文章策论取士,根本不知道好文章出自何人之手,品行又好不好。

太祖皇帝却坚持认为,糊名制才能保证公平。

道理大家都懂,前朝取士,经常出现才学寥寥,因为会钻营而被主考官看重,从而中第的情况。而且这也导致请托、投献成风,站在皇帝的角度,确实弊大于利。

但是,糊名制就一定能阻止作弊吗?

显然不是。就像沈半城说的,只要有心作弊,在卷面上做约定的标记,或者在文章中用一些特定文字,都能轻松突破糊名制的限制。

不过正如秦行之分析得那样,大齐读书人还没到为做官不择手段的地步,因此这种情况很少出现。

至少,朝中大佬还不屑于为后辈徇私。

例如杨旭身为礼部尚书,他的长子,也就是杨采薇的父亲,就一直没入仕。这固然有考虑到大儿子性格不太适合做官的因素,但杨旭严于律己,不想被百姓背后指摘,也是重要原因。

如果大家都不要脸了,即使太祖皇帝拿出“誊录制”,恐怕也无济于事。

据说太祖皇帝当时还问了个问题:“大齐州府划分基本延续前朝,朕想问问大家,你们觉得,咱搞这个科举制度,要不要分州府取士?比如杭州府作为京城,取士的条件稍微宽松一点。”

文臣们断然否决:“都是读书人,怎能区别对待?”

太祖皇帝十分欣慰:“一视同仁,好!”

小道士梦中世界的历史上,倒是有过分南北取士的举措,但这对大齐来说意义不大。因为大齐没经历过大规模外族入侵,南北学问差距并不大,甚至北方还略高于南方。

朝廷取士意义重大,文良纯等人还不至于分不清轻重。利用这次科举拖住小道士没问题,却不能让他瞎胡闹破坏了春闱大比的神圣庄严。

尽管只是个考官,可小道士折腾起来,职位高低根本约束不到他呐。

科举向来由礼部负责,而礼部尚书杨旭,对小道士还是有几分威慑力的。于是大家一商量,这次的主考官,杨老大人当仁不让。

考试过程十分顺利。

事实上大臣们对秦行之有误会,他固然和孙蒙一样喜欢折腾,但和孙蒙不分场合不同,除非有利益诉求,他并不愿在朝廷大事上瞎胡闹。孙蒙才是凑热闹不嫌事大,无论有没好处,只要事情朝不正常方向发展,他就高兴。

一群考官,在杨旭的主持下,开始阅卷。

秦行之从袖中取出符咒和火镰。

旁边的考官吓了一跳,科举阅卷,最忌讳的就是火,这里可堆满了卷子,一旦走水,后果不堪设想。

“恨天伯,你要做什么?”考官低喝。

秦行之边敲打火镰边说:“放心,贫道心中有数。”

都他么开始点火了,你有个屁数!

考官顾不上看卷子,紧张的盯着秦行之的手。

杨旭本来就不放心爱出幺蛾子的小道士,一直暗中注意他呢。秦行之刚有异动,杨旭就发现了。

“闻道,阅卷房严禁烟火。”杨旭叫道。

秦行之咔嚓一声点着火绒,点燃符咒往自己身上一扔:“贫道说了,我心里有数。杨大人是怕贫道烧了卷子?怎么可能呢,我和读书人又没仇。”

“那你方才……”

“看卷子看得困乏,抽根烟提提神。”

“大家刚开始看卷子,何来困乏一说?还有,抽根烟是什么意思?”

“杨大人这话不对,咱一连监考了好几天,吃住都在贡院,早就困乏了好不好?至于抽根烟,此乃道家术语,解释起来很麻烦的。总之,我们道士天生爱玩火,炼丹、炼器都离不开火,用火提神,很科学嘛。”

杨旭狐疑的看着秦行之:“方才你点燃的,是一道符咒吧?”

他倒没想过秦行之会帮人作弊,在他看来,小道士尽管文才极高,平日似乎和读书人并没有什么交情。